找到相关内容264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义理(2)

    感觉到受是由嗔引起,我们要远离、要抛弃,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 穷追不舍,所以我们觉得。八中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五种属之。  2、: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。我们享受快乐时,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,令人怀念,我们贪爱,就感受到,称为。是你感受到快 乐的东西,称为顺乐受法,因为变坏所以。爱别离与求不得属之。  此苦苦与是由嗔、贪所引起的,此两种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347720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

    三种感受而引出三种苦相,即苦苦,和行。由造成痛苦的客观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身心,使得众生身心产生痛苦的感觉,这就是所谓苦苦。佛教认为,一切有漏法(指能导致有情众生流转于生死转回的一切法),都属苦苦。   是和乐受相关而说的。如果说苦苦比较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话,则相对而言不太容易理解。佛教认为,众生就其自然属性而言,都是喜乐厌,愿意随顺乐的环境和乐的感受。但凡夫所谓“乐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1564420.html
  • 四圣谛

    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五种属之。 2、: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。我们享受快乐时,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,令人怀念,我们贪爱,就感受到,称为。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,称为顺乐受法,因为变坏所以。爱别离与求不得属之。 此苦苦与是由嗔、贪所引起的,此两种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,称为世俗谛。 3、行: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,它包括苦苦、、舍受。我们不把不不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76359.html
  • 佛学与人生修养

    身体,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如果再生病,或者意外伤害,就是苦上加苦,所以叫苦苦。   (2):“”是相对于人的快乐心情而言的,意思是说,人在快乐之后,就会产生痛苦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乐极生悲”。的“”就是变化的意思。   (3)行:行指的是人生之。按照佛教的说法,人是五蕴。五蕴是指人的肉体和心态。人...

    李尚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62554050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十)

    境时,此身所觉受的逼迫10。但另外还有由于爱境的灭,或由于和爱境分离而生的,或由求不得而生的,或见诸法无常迁流所感受到的等。因此,经论中又将加以分类为三11、四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...》卷十五、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二等说苦苦、、行  ,是指对非爱境所感受的逼恼;,是指可爱法灭时,所感受的逼恼;行,是指见到所余的舍受法  无常迁流而感受到的逼恼。  12.《瑜伽师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768463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佛说无量寿经讲记(五)

    来消除实执,就叫做“散”。   再讲“诸欲堑”。经上说:“欲是的根本。”就是因为有了欲、有了追求,才不断地生烦恼、造业;由...地出生苦苦、、行,所以说“诸苦相续”。   那又为什么比喻成“堑”呢?原因是贪欲习气经过无数次串习,已经根深蒂固,很难超越,所以比喻为&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佛说无量寿经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095709325686.html
  • 佛成道后说的经典

    这种的利益,于是乎又隐大示小,才说《阿含经》。阿含是三藏教,就度小乘人,里边就讲四谛法,四谛法就是、集、灭、道。本来是、集、道、灭。因为那么念不顺囗,所以是、集、灭、道。释迦牟尼佛就对二乘人说:“此是,汝应知;此是集,汝应断;此是道,汝应修;此是灭,汝应证。”二乘人一听:“咦!怎么这个我应该知道!什么叫苦啊?”一找这个:“哦!有三--苦苦、,又有行,又有八,又有无量诸。”啊...

    宣化师父

    |降魔|宣化上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1/2127546291.html
  • 轮回五欲如毒品 越享受越会上瘾

    依靠贪就必定会执取后有的近取蕴,结果是驰骋生死。每一次转世,就执取一个近取蕴,而近取蕴是生之器、依生之器、苦苦之器、之器、行性,所以必定要领受生老病死等痛苦。而且,依靠贪爱习气的相续,仍将为了...地。一旦得不到,就会引起强烈的求不得,心情沮丧,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。   应当像这样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观察。比如追求财富、衣食、异性等,最初获得时会生起短暂的欢喜,同时也会激起更强烈的追求心。但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轮回|贪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15031018650.html
  • 苦乐淡其心

    受称为受;可意的受称为乐受;非可意非不可意的称为不不乐受。以上三种受,其性质全是,即所谓三——苦苦、、行。三,是依的性质而分类的。   佛陀在其基本教理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中说:...再按照佛陀教导我们的方式去修行,去生活。以苦乐淡其心的方式去减少苦乐,乃至消灭。   我们先看看佛陀怎么说苦乐的:   一切之莫大于身,我们由于一念之贪得受此身。因而引发种种的得失、苦乐。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体验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2/20181920886.html
  •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

    菩提心进入大乘的不二法门。总之,菩萨是但愿众生得离,不为自己求安乐。  厌离娑婆,欣求极乐  (1)、娑婆世界为极之邦,娑婆有行、苦苦、八等等无量诸。由一念无明在众生内心生起了贪嗔痴三毒...稀有难得的。一个学佛的人真正发了菩提心后,不管他是否受戒,只要他的行为尊贵,所做的一切是利益众生,当下就可称他为凡夫菩萨。所以说菩萨的尊贵是:“但愿众生得离,不为自己求安乐。”我在求戒的时候,引礼师给...

    释佛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5142452.html